close

「誰像你說變就變」

「不習慣不瞭解不代表是錯」

「當年有幾番姿色,鬧得人家破人亡,東奔西竄」by少年金釵男孟母

徐堰鈴、吳維緯超會!

編導周慧玲自古典取材,明末作家李漁的短篇小說《男孟母教合三遷》為本延伸改編,賦予其更豐富的意涵。上半場主要依循李漁原著的脈絡,只是將時代場景轉移到民國初年,李漁在原著中用奇巧的文字,細膩地描寫男同志間的性愛過程,在本劇透過導演手法與演員表現,輔以纏綿南管雅樂,大膽露骨卻唯美浪漫。下半場則是導演從原著中延伸發想,並將時空背景調轉到民國五零年代的台灣,訴說這群「南風者」下一代的故事

想不起來為什麼會看這齣?究竟是親友介紹?還是因為劇名?因為劇團名?總之我看了復刻版的這齣劇。

如果我說,我一下子就被季芳隱藏在袖子裡的手指給吸引,這樣是不是又顯得很變態?可誰叫我是手指控,演員一出手,我就被吸走。

要我說,這齣戲裡,演出者五男兩女,可只有一個女性角色(表姊)可這表姊,卻又如同孔二小姐一般,是喜穿男裝的女子,是會被錯認為男子的女子,於是這齣戲裡,到底有沒有真女子,還頗令人玩味。徐堰鈴、吳維緯這兩位當初在看「踏青」就已經深深的被吸引、覺得厲害!今天再看依舊覺得,好會的兩位,完全掌控我的眼淚呼吸。我真的好喜歡吳維緯的角色演出,那個跑單幫的肖江、那個看似男兒身卻女兒心的王阿姨、那個搖身一變風情萬種的洋裝女子。我真的很喜歡徐堰鈴,十四歲情竇初開的瑞郎、近四十歲含辛茹苦拉拔承先的瑞娘,那教養孩子卻又擔心孩子受傷受苦的父母親。超愛這兩人的對手戲,連沒台詞的背影,都讓人覺得張力十足,忍不住就注意著沒有聲音還淡出在台上的他們。

開演沒多久總覺得趙黔孫有那麼點面熟,中場休息看演員名單時才想起,他是前幾週在「請你閉嘴」有演出的舒偉傑,這孩子,在這裡的演出收很多,恰當。陳大龍的演奏演唱也是上半場的亮點之一,忍不住要喊聲好。

小小的覺得,首場的演出,舞台上的演員們有那麼一點的等待,在對手戲、對話拋接的空檔裡,那些等待有點令人擔心是忘詞、是不熟悉。戲的節奏是紓緩是慢,可那空白顯得有點太多。要不是演員們本身的張力,可能真的會出現一種意外沉悶空虛空白。上半場幕與幕之間有點細碎有點多,可細想,要交代的轉折不少,似乎也只能靠短暫的換幕來處理延伸劇情,只是有點小可惜,換幕空檔的音樂有時顯得小突兀,甚至有點嘎然而止。上半場的對話、唱曲,得要有點文韻感才能看得懂,優優雅雅的,果然帶著南國文人雅士風情。下半場對手戲之間似乎有太多的空拍,有點銜接不順暢的小可惜。

對於舞台上那八字形垂掛的幕,始終覺得很棒的吊掛想法,幾個升降,轉換著舞台空間景致。那春椅,亦是充滿著意味深長......

故事從兩人清新的騎著協力車開始,那個南(男)風盛行的年代,其實沒有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男人與男人之間的「相處」。只是再好的相處,總還是有需要背負傳宗接代的責任,於是大龍與季芳之間夾雜著「愛與怨恨」大龍對季芳存在一種傲嬌的愛恨,既不甘心被季芳分手,又不甘願自己喜歡的瑞郎被季芳橫刀奪愛,才會鬧得最後想報復季芳,也搭上了自己的命!大龍是個悲傷的角色,他的愛太濃烈,又因為自尊心作祟,才會嫉妒矇了眼,設計季芳,可他終究還是愛著季芳,只是成了恐怖情人不自知。當大龍對季芳埋怨似的說:「誰像你,說變就變。」心底隱約感受到大龍的愛與痛!

季芳對瑞郎是一種疼惜、憐愛,兩人出見面那種驚為天人、一見鍾情,只愛美人不愛江山,為求白頭、散盡家財。當瑞郎與季芳洞房花燭,大龍的琴音歌聲,引人落淚,又是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呀!心疼大龍的兩頭空、又不知該不該祝福季芳與瑞郎的兩情相悅。瑞郎與季芳在這一段的情慾,其實沒有「踏青」裡表現得直接,反倒有點遮掩的綺旎,從西裝轉換到長衫,半遮掩的情慾挑逗、那慾望的肉,成也他、敗也他。瑞郎隊際芳的愛,單純天真到令人捨不得,或許就像季芳說的,他們之間也只有這些年可以如此單純的相愛著!再長幾年,對女子的慾望一出,兩人只有漸行漸遠這條路!於是瑞郎決定刀起刀落展現自己對季芳的真情,真的除了心疼嘆氣,又該怎麼解這題。季芳死在瑞郎懷裡,哭慘了我!

「不習慣、不了解、不代表是錯!」說得極好,只是我們有多少人可以認真的去「懂」這個道理?

瑞娘帶著承先一路輾轉,可逃了一輩子,那緣份還是撞上。究竟是孽緣、惡緣還是善緣?人生當中的因緣巧合,有時候真的是註定的,不是我們想逃、就可以逃掉避開的。對瑞娘來說當年因為自己有幾番姿色,就鬧得季芳家破人亡,就讓尤家絕後,自己還攜著承先東逃西竄,「南風」的陰影把瑞娘壓得喘不過氣杯弓蛇影的,承先是許家好不容易的香火,自覺欠季芳太多的瑞娘又是如何戰戰兢兢的養大承先。那一晃二十來年,對瑞娘來說卻是一世紀之久!於是看著衰老的瑞娘再想想他們經歷的年歲,此時瑞娘頂多四十來歲,卻已然歷盡風霜成了老娘。瑞娘與肖江對於季芳死因那段真的是故事高潮!情緒之滿無法言說。

不確定是不是想講的太多,下半場顯得有點冗長。瑞娘與肖江在讓不讓承先念祖知道事情原委上輾轉反覆的欲言又止。模範母親的表揚,穿插著通匪、暗扣著連共的大罪名,有那個年代的時代感,可來來去去的太多,顯得綴。於是最後的結尾,有點莫名的突然,讓人有點空虛,無力,顯得可惜了!

還在想,連演12場,是不是應該再選一場,再把那沒看到沒感受到的情緒補上?再與瑞娘、肖江走一回。

arrow
arrow

    即期阿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