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單上寫著

「淚比死更長久,雪比記憶白」

「一春夢雨常飄瓦,萬古貞魂倚暮霞,昨夜西池涼露滿,獨陪明月看荷花」

節目介紹上說150分鐘,含中場休息。但,上半場演完就已經900怎麼想,下半場不可能只演四十分鐘呀!這樣上下半場比重不均就太嚴重!果然演到1040,以傳統戲劇來說,真的有點久。(現場有公告,上半場90分鐘,下半場85分鐘)回家路上想著,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可以更精簡?下半場的收尾真的要這麼細嗎?每一條線,都收得乾乾淨淨,沒有要隨便草草結束,這,也算呼應著雙面繡吧!

看戲前一直在想,為什麼要用「兩生」而不是「雙生」?明明繡法是一種的「雙面繡」為什麼用「兩」不是用「雙」?後來想想,兩生還是比較恰當,因為不論是王爺、安雪娘或是秦樓月,對他們來說人生的上下半場像是兩樣的人生,曾經的繁華物換星移之後全部重頭來過,意氣風發風流倜儻的王爺,雙目失明流落街頭,只能賣藝為生。繡莊大小姐如今只是一名以繡藝為生的女子,丈夫是打漁郎卻在一次出海後音訊全無,留下兩名孩子。名妓秦樓月,依舊沒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但卻擁有了事業。

發現這兩回看的戲曲都很重身段,舞台上沒有太多的佈景大道具,很簡單,頂多一桌一椅,最大的應該就是秦樓月的秦樓,以及台南的木棧橋。舞台上的布,投影,多以經緯織繡品的模樣呈現,很喜歡。開演前的影像有一點唐風日式古風的感覺,很柔美!

下半場開場的海浪也超有記憶點的。

不知道為什麼?還是覺得上半場開場後半才覺得收因回放的音場比較舒服,開頭的群唱跟器樂很大聲,很轟,一度聽不太清楚演員的台詞。我都坐到15排了還是會覺得有點耳朵受不了。

一開始王爺的唱好像有點上不去,總覺得起音音高都好高(是不是也感冒了)不過下半場的月琴搭配的曲調(恆春調嗎?)我覺得這樣半唸的曲調,唱得很好聽。

女主安雪娘一開始唱腔莫名讓我覺得像在看野台戲?應該是那唱腔比較不像唐美雲或是孫翠鳳這一派,比較野生一點,但上半場中場後就沒這樣的感覺,下半場則讓我覺得,越來越好。尤其最後那個到底要不要跟親王相認的哭調糾結,很好聽。(聽得淚眼汪汪)。

跟傳統戲曲還是沒有這麼熟,記憶裡的歌仔戲大部分是小時候跟著外婆一起看六點台視或是華視電視台播放的楊麗花或是葉青歌仔戲,今天聽的唱曲編腔似乎都跟印象中的不太一樣,編腔升降跟曲調安排都跟習慣的不一樣於是第一時間裡有一點不太能適應,但沒有不喜歡,覺得很新鮮。

回家查了資料,上半場的劇情改編德國劇作家萊辛的《艾米利亞‧嘉樂蒂》只是將時空轉換成明末清初的江南跟台灣,於是加入了兩岸關係跟台灣民風。說實在的,我是有一點覺得台灣這邊的劇情安排有點刻意,安排在台南(大概也是想要跟台南建成四百年有相關)然後安排了原住民、安排了荷蘭人、日本人,這樣沾一點的有點太刻意。原住民女子說著自己的不滿也有點劇情跳脫,雖然可以明白編劇想要掛勾的方向,可,還是會覺得有點不夠純粹,有點生硬的硬要安插的感覺,像是一定要帶出兩岸關係,加入政治的色彩,我沒有很喜歡。

arrow
arrow

    即期阿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