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票前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在演些什麼?是一種什麼樣子的型態演出我也不知道?是戲劇、舞蹈、還是什麼異國風情?即便坐進觀眾席裡,我還是什麼都不知道。
廣播說的上半場30分鐘中場休息20分鐘下半場35分鐘預計4點結束!想著明明加起來差不多80分鐘的演出,怎麼還分上下半場?到底是有什麼樣子的演出需求需要這樣這麼簡短的演出段落拆解。看著演出,果然,第一幕結束後是需要休息,也順便調整一下現場舞台的配置。
臨近開演的兩點半,演前提醒卻遲遲未出現,直至兩點四十,場內才有一種即將開演的氣氛。
舞台上中間偏左一架鋼琴,右邊一個大型,看起來像是道具的擴音器。
左右兩側的大字幕,安安靜靜的跑著字幕,有點快讓我有點來不及閱讀。依稀記得文字的大意不是要說什麼,而是讓那些吟詠在你的心裡產生某些只有你懂的共鳴。
《瞬間已逝》
鋼琴師與四位歌者上台,說實話不知道他們長什麼但覺得他們的聲音非常的,好四個人的音樂都是廣的,即便第一位吟唱的男子歌聲尾韻有一個喉聲的煙嗓,他的聲音也都是通透乾淨的。沒有聽懂歌詞似乎有一個字反覆的出現「SYBIL」女先知。
幾個段落莫名頭皮發麻,眼淚就落下來,心,有一種被撫慰。
空氣裡有一種熟悉的精油味,似乎是木質調的尤加利香氣。搭配著四部和聲,默默覺得被撫慰療癒。
合唱搭配者背後的投影畫炭筆的畫法,黑白深淺。
「碰」的一聲類槍響,我有被嚇到。
上半場結束。
《等待女先知》
投影的黑白動畫搭配女舞著的剪影,有一種前後立體感,現場的吟唱更是豐滿了整個舞台。
拋棄、避開、拒絕、留意,那些無聲有聲的文字,搭配著歌聲、舞蹈。影像的結合,畫面很滿。
誰記得我?誰會幫我記得?一直出現的查爾斯頓舞又是什麼?(網路查到的資訊:是林迪-霍普舞和爵士根源舞。是一種獨舞、雙人舞或集體舞,節奏狂熱的爵士樂。它以身體重心從一條腿轉移到另一條腿為基礎,雙腳向內翻轉,膝蓋微微彎曲。)
信仰的歸屬何在?何時又會輪到我?不斷的提問,要讓你自尋找尋答案。
下半場、有舞蹈、有劇情、我喜歡那滿地書頁,舞者用西裝外套颳起大風,旋起書頁。
還有那會移動的道具,移動的椅子、旋轉如機器齒輪、崩壞的椅子。
回頭去查了資料才知道許多人都看過威廉.肯特里奇經典的炭筆逐格動畫。而我則是什麼都不知道便進入劇場。一邊看一邊想,有共鳴的作品,即便聽不懂那些無法翻譯的語言,但心底還是會被觸碰到。
這才知道為什麼是葉子、因為那些古老的傳說,葉子是媒介,傳遞著希望得到解答的問題,那些飄落的葉子,哪一頁才是自己的答案?
還滿有趣的一個作品!
節目單摘錄
「炭筆動畫與音樂交織,描繪命運無法掌控的詩意抗爭。
《女先知》由兩個段落組成,以威廉.肯特里奇經典的炭筆逐格動畫《瞬間已逝》(TheMoment Has Gone)開展篇章,由南非知名作曲家Kyle Shepherd 配樂,結合聲樂、投影、鋼琴的伴奏,動畫中不斷擦抹、刪除,再重新繪製,描繪角色索霍・埃克斯坦(Soho Eckstein)的旅程。他穿梭在市立藝術博物館和城市邊緣的廢棄礦區,歷經博物館的倒塌,以及孤獨礦工持續進行的抗爭,揭示出創作本身儘管徒勞,但始終是一種與命運抗衡的行動。
《瞬間已逝》的琴音與歌聲延續至第二個段落《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受希臘神話中的庫邁女先知啟發,傳說,人們會把疑問寫在一片葉子上,放在洞窟之外。女先知則將命運寫在另一片橡樹葉,放入洞口的葉堆中。人們迫不及待前去領取答案。然而,當接近洞窟時,總會有一陣風,吹得葉片四散飛舞,所以你永遠無法確定,那些漫天飄落的葉子中,哪一片是自己的,哪一片是別人的。
巨大的翻頁書隨風翻動,舞者的身影如炭筆痕跡,在命運書頁間穿梭燃燒。
肯特里奇利用手繪背景板,打造了一本巨大的翻頁書,將雕塑、繪畫,甚至表演者的身體投影上去。書頁即樹葉,翻動如風吹葉旋。書頁上寫著:「到處都是新鮮的墳墓」,彷彿謎語。而南非女舞者炭筆般的身形,舞過一頁頁的紙張。她的陰影如墨,如拓印,如命運燃燒的餘燼。
「SIBYL」是誰?
這個「說著神明所言的瘋女人」,何以讓眾人崇敬、顫慄,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前往她所棲住的洞窟之外?
她的名字聽來也許陌生,但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求占問卜的經驗。在當代,她以命盤、詩籤、星座、擲茭等等的方式現身。
SIBYL 即古希臘的女先知,是一位遙控著人類,代言那些看不見的神祇所降下之命運的操偶師。懸絲傀儡般的人們,趨之若鶩,將自己對生命的困惑與疑問,寫在一片葉子上交遞出去,她則將所看見的未來寫在另一片橡樹葉,放回洞外的葉堆。你前去撿拾自己的命運,一陣風來,葉片翻飛,當你抓到其中亂序的一片,還以為是自己身世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