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986

習慣還是沒有看內容、只是看海報上的「許秀年、鄭海芸、大甜」於是就決定買票入場。

我不是教徒,也不太認識馬偕(我知道馬偕醫院、知道牛津學堂舊址,現座落於真理大學淡水校區跟馬偕有關)所以陳塔嫂跟張聰明以及偕以利到底跟馬偕什麼關係,是聽完這場演出才知曉的人物關係。

其實,我在開演前一直以為是「戲劇」演出。直到戲曲中心大表演廳的金色大幕升起,看見舞台上的國樂樂團,這才吃一驚,我是來看戲?還是聽音樂演出?還是聽樂團演出?其實我還滿喜歡這樣的驚喜感,因為未知,所以有趣,不過可能人會覺得我這樣很不尊重演出,怎麼可以這麼隨興?但,我真心只是想要單純的看演出。(兩廳院售票系統明明將他歸類在:音樂。我怎麼可以這麼不認真的記憶,還硬把他歸進戲劇演出。)

結合了歌仔戲許秀年、歌劇鄭海芸、音樂劇大甜,想想三姝在不同領域裡都是唱歌的能手,想必會是一場耳朵的饗宴。搭配國樂團,看著演出,突然覺得「北藝中心」的跨界應該也可以選擇這個製作吧!

坐在第七排的舞台右側,小偏台的位置,入場後才發現前一排是貴賓席,又空出了樂池所以我的第七排,其實算是距離舞台第二排,所以可以細膩的看見演員臉上的表情。

從指揮江靖波老師的「收到」開始,那艘小船透過樂團手接力的行走在樂團海裡,舞台大幕上的投影很美,仿若真的跟隨著馬偕海路來到台灣福爾摩沙。整場音樂有不少段落讓我起雞皮疙瘩(自己都懷疑是感受到聖靈嗎,笑)

舞台上要關心的東西很滿,因為樂團演奏者還擔任了部分的OS念白、中間還有合唱、演出,坦白說會覺得有點目不暇給,因為一直在找尋聲音的出處,加上國語、閩南語、甚至中英夾雜,一邊還要看著兩側大幕上的歌詞(莫名的一邊看歌詞,一邊會在腦裡分辨這樣的字幕翻譯與演出者所念、所唱的是否相同?一邊想著為什麼會用這個字?而不是讀那個音?)然後還要分心神去看背景大投影的影像、照片。還有一直擔心紙捲製作的的布景,想著他們還可以怎麼變化,轉換場景時是不是有黏牢?不會發生彈開的狀況?要是彈開了指揮老師、演員、樂團老師要怎麼避難?整場覺得自己好忙碌!

江老師的聲音是有磁性的好聽,適合說故事,只是總覺得江老師的閩南語說起來有點卡,感覺是硬練。國樂團員的戲劇演出相較我以為的三位女主來說,團員們的戲份有點多。對於團員的合唱,我個人是覺得還不錯,有音準度也有聽見和聲。

整場有點可惜的是沒有能讓三位女主們好好唱歌,雖然三人各自都有單一首獨唱,也有兩、三人的合唱,但真的聽得很不過癮。感覺上三人演的部分也有點少,有幾段我以為走位之後會接歌曲,但!真的就只有走位!我認同某一位評論家說的,真的是在內心大喊「快!老師們快唱出來!」印象中讓我覺得小尷尬的應該就是張聰明在馬偕感染瘧疾時,器樂演奏很久鄭海芸老師也在舞台上默劇很久,就真的會一直想,下一顆音要唱了嗎?結果小失望。然後真的開口唱了,只有那幾句,就結束!真的覺得會失落!

大甜的聲音很飽滿有能量,只是人設不是很清楚。鄭海芸老師的聲音好暖好厚實,而且張聰明的裝容身段好溫婉。許秀年老師的唱曲沒有完整的讓老師表現,不過能聽到老師唱,就覺得很幸福!

不過還是想要鼓勵一下,能夠不影響各自本質又把歌仔戲、歌劇、音樂劇三人的音質音色本性都融在同一首歌曲裡真的覺得很不錯!三位女主的和聲很和諧好聽。三種唱腔一次聽見!

又,不確定是我坐的位置太偏還是音響還可以再做調整,有時候會覺得器樂太大聲、壓制了念白跟唱詞,於是有點干擾劇情推展。又,劇情似乎有點太過宣教就是從頭到尾的「馬偕很愛台灣」(不過好像本來這齣演出的主旨就是這樣,所以我這樣說好像也不太對!)

整齣戲還有讓我分心的應該是演出人員還有國光劇團,我以為會有更多的演齣戲份,但,他們四位主要存在似乎就是舞台布景工作人員,幾個走位變化著如同天燈(不知道有沒有解讀錯誤)教堂的紙布景。其實有預料到紙布景的彈開,因為這一側有點明顯沒有貼對定點的位置,所以就擔心著什麼時候會彈起,不過好再彈起的時機以及彈起的災情比我預期小很多,只是因為這樣一次的彈起,讓我下半場一直很注意著紙背景,超怕演員走位或是一個彈起打到樂團老師或是指揮。

整體來說如果不當音樂劇、不當戲劇演出,以一種歷史照片影像投放搭配國樂現場然後文青式的朗讀、三位女主唱曲的點綴算是還滿符合主題的一場演出。

 

 許秀年 鄭海芸  大甜

 

arrow
arrow

    即期阿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