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識樊宗錡,可是我一直有想看《十二碗菜歌》,一直也有看林子恆、張家禛的戲。關於劇名想像的內容,興許是年紀到了,對於這類相關講述與長輩間的故事總是多了一點關心。

PAR表演藝術》是這樣介紹:

以記憶的虛實、年齡的增長作為關鍵字,編導樊宗錡在《幸福老人樂園》運用「抽換記憶」的概念,透過劇情大綱,與演員一同發展內容,雖是推理的結構,但他並未「為翻轉而翻轉」,追求的並不是「燒腦」的過程,而是對於人心/性的探索。

入場前拿著節目單,還是沒有先翻開確認稍後要看的內容簡介。

兩面舞台,這大概是我第一次進入兩面台的實驗劇場,於是分隔舞台左右兩側的座位區,思索著要坐哪一邊!關於跨越舞台的行為,我想,觀眾的劇場禮貌真的需要再多教育!

單邊有茶黑色的落地大鏡面,此刻想來那樣或許意味著一些真實與虛幻,於是舞台究竟是真實的人生回憶或是老人、女兒(還是護士?)、阿默的期望記憶?故事講著「抽換記憶」,所以開場看見阿默幫林台坤更換著,在學校裡教體育的代課老師,讓一名可能誤入歧途的男孩成為跑步選手;沒有成功的替身演員,在阿默的故事裡他是替身演員界的傳奇;還有參加過五燈獎成為冠軍還出了唱片的林台坤,因為心愛的女人所以急流勇退……

其實,燈暗後的琴聲還沒三小節,我就有點眼眶紅。可能是進入這樣的氣氛裡!

62歲開始生病的父親,在海邊遇見了在魚市工作的阿默。

女兒的聲音太過明亮,明亮到讓人擔心,她說著「對不起」都會讓我害怕下一句理智斷線情緒爆裂。女兒的情緒總結在「好吵」覺得父親有時候好吵!女兒沒有過份的情緒,可是我的眼淚就來了!

睡夢中老人跌入海裡,海水中的燈光打得極好,非常像是在看探索頻道潛入海底的感覺,四周寧靜黑暗,那一束光在老人掙扎的身上,夾雜恐懼、為了生存必須努力掙扎!

老人自責沒有救孩子!自責沒有陪妻子一同去死!到底那個當下該要怎麼選擇?留下來或是一起走?

女兒埋怨父親的控制!當我們都在情緒勒索「我是為你好」可是這樣的「為你好」是為你,不是為我?還是其實隱藏之下的真實是「為我好」?女兒說:「我知道,他不專情,但我還是願意跟他一起,因為他讓我成為一個完整的我!」而不是一個為著父親活著的我!面對著從小就是父親想要所造的我,等到大了,想反抗了,卻失了自我,也離不開父親,於是父女間持續情感上的糾纏不清!

阿默的陪伴,也混淆更改了老人原本的記憶!其實不管有沒有失智、失憶,其實很多時候記憶在我們一邊又一遍的闡述中可能就已經偏離了原有的實情!有時候是誇大了,更有的時候可能我們記得的只是我們的想像,或是我們以及他人拼湊出的不完整非現實,只是誰又能回到過去,還原事實?

老人不記得女兒卻多了兒子,三十幾年的親情被這個突如其來的陌生人闖入,摔碗碟爭吵,我是握緊拳頭看著的,我心驚膽顫,還好沒有我以為的灑狗血,但我已驚魂未定。

老人離開,女兒庾阿默的和解,有些意外也不意外這樣的結果,以近期劇本的走向總會反轉再翻轉,但,這齣戲沒有打算這樣燒腦!

唯一尷尬應該是最後的突然結束以及後面接續著的謝幕,沒有不好,只是太跳tone,太嘎然而止。於是尷尬的不知道到底該不該拍手!

 

林子恆的老人演得太好

害我出了實驗劇場想起林台坤還是會小小眼紅鼻酸,怎麼這麼會!看他的動作模樣,真的很像身邊長輩,於是不由自主的就入了戲。那佝僂走路的身形,爬階下階的不靈巧,戳著吸管喝飲料,那因為女兒不聽自己說話,打斷自己時生悶氣的氣憤樣.....那認不得眼前人,於是警戒的或是有禮貌過頭的對待,怯生生的承認不認識。那記得從前的情緒,時而義憤填膺、時而悄聲後悔,在吞吞吐吐與慷慨興奮中的老人說話方式,真的覺得超厲害!還有落入海中掙扎,我真的也好像跟真落進海裡,呼吸不到空氣嗆著水!

張家禛的阿默,這個角色其實沒有太驚艷我的地方。很平實、堅信阿公說的「不可以說謊」只是阿公死了之後,最好的同學葬禮之後阿默發現自己的朋友越來越少,大家越來越不聽他說的話,曾經堅定的以為開始動搖,所謂的真實以及所謂的謊言到底是什麼?

張甯很甜美好嬌小,聲音透著一股堅強韌性,面對獨自照顧父親,即便心力交瘁還是撐著,想想身邊很多的女性友人也是這般,看似柔弱,其實堅強到讓你心疼!

關於父女關係,面對失智的父親,沒有人可以替手,除了出狀況時去警局認領,四處賠錢道對不起還能怎麼樣?

把女兒綁在身邊因為他只有女兒了,時間久了女兒也只有他。

到底什麼是真實?什麼又是謊言?為了不讓你傷心,到底要迎合你說謊,還是阻斷你的錯誤記憶,讓你認清現實?

看著,想著,是不是也該好好的面對自己與父親之間的親子關係?

 

arrow
arrow

    即期阿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