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很喜歡這齣編劇,太過刻意強安上「第三者」有一種什麼都要帶入「第三者」,什麼都可以是「第三者」。
不太確定是不是第六感的關係,雖然有王柏森、郎祖筠、王耿豪、黃浩詠,宣傳上還說台語流行音樂劇,但,莫名的就是沒有在第一時間裡買票。
上半場,發現身旁的觀眾睡得很熟,下半場甚至在快結束前隱約可以看見此起彼落的手機螢幕亮燈。
回頭看了節目單,不意外是這樣的創作契機。
節錄節目單:「《第三者》由金曲歌王蘇明淵創作的台語歌曲出發,取材自他的創作而成的點唱機音樂劇。蘇明淵是一位執業律師,他的歌敘述了現代社會中許多離婚案件的真實狀況,金鐘編劇陳世杰以其歌詞為楔子發展出各自複雜卻又巧妙連結的《第三者》故事。」
如果說這是一場音樂劇演員的演唱會,我想,我的接受度會大一點。
看見朋友的心得:「原以為是單純愛情出軌第三者的劇情(我本來以為是小三小王之類的愛情悲喜劇)結果編劇融入愛情、社會、家庭所有格格不入的第三者(就是因為這樣刻意的融入跟點明,讓我覺得太匠氣太刻意!最後還硬要讓律師再次說出自己也是過去跟現在的第三者!這讓我有一種為了寫「第三者」而通篇所有人都要是第三者!連目擊證人都也要冠上「第三者」太直白,我真的很不行!)」
不認識金曲歌王,雖然他的歌有幾首真的挺讓人感動,但,因為劇情安排的關係,所以那些感動,似乎也都太過理所當然。
又,其實我不太懂,為什麼王柏森講著講著就從國語變成台語,台詞這樣的安排,莫名的讓我覺得很卡,不能全台語或是全國語嗎?要國台語夾雜也不是不行,只是這樣的轉換沒有自然,而是一種不明所以格格不入!害我一直在想,這樣國台語轉換的契機點到底是什麼?
演員們沒有演不好,黃浩詠唱得演得真的都深植人心!母子那段的安排鋪陳甚至於歌曲的選擇都沒有不對不好,只是,已經預判了,所以沒有太多的驚喜,加上覺得硬是要加入「同志、甚至變性、變莊皇后」我沒有不能接受,只是覺得太多太刻意!而且總覺得有所影射!
另外就是建商跟心理醫生之間,怎麼可以這麼理直氣壯的外遇?莫名覺得這樣的劇情似乎有點道德敗壞,有點沒有打算要教化人心。
全場我最感動的應該是看到郎祖筠跟王柏森牽手謝幕,有一種,啊!劇場又一個時代,一個世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