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昨天的印尼團舞台魅力十足,挪威團顯得比較清心寡欲一點,整體來說指揮跟團員的關係有點像母親與女兒,存在一種溫柔的相互扶持體諒!有點可惜,因為昨天先看了如同大型SHOW般的演出,所以今晚的演出變得沒有這麼驚艷。挪威團的音樂性足夠,但整合唱團的音準有點險險的,高聲部的高音會出現沙啞聲,也會有一種沒有踩在高音上,聲音也差一點點的沒有頂到應該有的高度。不過他們的女低音真的很厲害,就是那種很舒服的把低音放出來,不壓聲音,但溫柔的讓你聽得很清楚!
國立客家兒童合唱團,服裝會讓我想到護理師。一直覺得有點不太能適應小朋友們唱歌時的站姿,有點太大字形。加上唱歌時的身體後仰或是前窩,擺幅很大,過度使用身體造成的抖動,是沒有聽見聲音裡的不穩,但,這樣的唱歌姿勢,我不是很能認同。但不可否認,指揮很厲害,可以把孩子們的聲音捏成這個樣子,是真的下功夫,只是長久以往,隨著年齡增長,這樣的聲音是能維持持續發展?還是就此斷送?
1.開場的第一個聲音我沒有很喜歡,很包,有點像是被捏著後口腔,口腔蓋蓋得好緊。S聲音有清量,音高都有上四樓,但我沒有喜歡。明顯可以感覺出做出來的聲音(說實話,可以把小孩聲音做成這樣,也是花功夫練的!很厲害,只是我不喜歡)不是很好看的站姿,有點像是要打架的模樣(笑)還有就是頭點好多!有大砲的孩子,天生的好聲音,但可能還是要注意一下音準。(4男18女)
2.像是增生,陸續又從兩側走出團員,共計33位。Solo的小女孩很穩,有一種下盤聲音厚實,高音可以往上走的好聲音。和聲進來後音準不太對。A白生。高音有強,可以這樣唱上去,果然是年青青春充滿氣力活力的聲音。但客家歌詞聽不太懂。「落水天」這一段落斷字、客語的促音不錯。高音太扯喉嚨,我聽得都脖子緊。
3.繼續增加到43人。我不喜歡小孩唱歌拾身體擺盪到我都有點頭暈,聲音有亮度,以孩子的年紀來說,這樣的聲音跟和聲的完整性很強,但就是不自然,少了那一份應該有的稚嫩與純真,指揮斷奏的指揮滿厲害的,小孩也都有認真觀看遵從。
4.大小聲的變化有做出來,但尾音音準比較不能維持。領唱的小孩聲音不錯,這年紀的孩子也都能依照指揮的指示表現歌曲,很不錯!主力的聲音聽得出來本身有天分,小朋友的踏步、拍手、彈指,練成這樣,很厲害!(讓人不擔心的踏步彈指,這到底花多少時間練習?)
挪威團,很可愛的服裝,不同花色舞台上有點綴,但不會讓人覺得眼花繚亂的「亂」
1.Norwegian folktune, arr. Håvard Gravdal: Huldra森林仙子
女聲團的聲音有一種乾淨的清爽。指揮的拍子、節奏很好,基本上指揮的指法是不花俏的基本拍型,但該有的力度,該給合唱團的線條跟輔助都清清楚楚,想,其實指揮真的也不用多花俏的拍型或是多激動的戲劇性指揮,基本拍型也是可以展現曲子的生命力!低聲部的聲音有一種中音域舒服的溫柔。高音掛得很美。整體來說有一種溫暖的感覺。
2.Margit Holmberg, arr. Idunn Vindspoll: Trollmors vuggevise女巫的搖籃曲
很甜美的清亮的聲音,一種在森林的感覺,高音有夜鶯歌曲的感覺,輕巧乾淨的小音符。第二段的呼喊和聲好聽。
3.Norwegian folktune, arr. Tone Hulbækmo: Kjerringa med staven拿著棍子的老太太
白聲的唱法,但不會讓我覺得扁白不舒服。S聲音有甜美,配合舞蹈的時候聲音會偏沙啞,兩拍三拍的轉換很自然舒服。
4.Peder Karlsson, arr. Trym Ramlo Ystad: Göta戈塔小鎮
和聲出來有泛音感,領唱的聲音有一種清亮,是一種明亮的感覺。行進的聲音穩定度不夠。低音有一種穩固一種安定安穩,我喜歡。高音沒有上去。這個團會讓我擔心他們的高音小危險,上不去。又或是上去後聲音會變沙啞。(覺得這個團的音準會讓我不安)
5.Eriks Esenvalds: O Salutaris Hostia奉獻經
有點小可惜,solo1的聲音有亮,但第二句的音高果然讓我捏一把冷汗。solo1、2不夠貼,但兩人齊唱的時候發生位置有在一起。solo2感覺比solo1大管,兩人合唱時會有一種不平衡,小可惜!不過和聲很強,穩穩的托著兩位solo,所以聽起來還是舒服的!最後的「阿們」和聲透明度亮度有把整首歌救回來。
6.Mahmoud Darwish/ Mia Makaroff: Psalm 9詩篇九
Solo的聲音有亮度,管狀通透,我喜歡他們的低聲部,是舒服溫暖,沒有刻意要做出低音共鳴,而是自然的吐出低音。小節奏好聽,也有高音線條。有美好,這首高音好聽。
7.Anders Edenroth: Tree Song樹之歌
第一句的透明感我喜歡,這首歌的和聲很美,A非常給力,托著S,讓S可以飛翔,高音可以飛上去。轉調情緒很好。指揮中規中矩,不花俏,但合唱團的音樂性足夠。低聲部,真的很強我喜歡,高聲部就比較會出現沙啞聲。
8.Alice Major / Trygve Brøske: Ratatoskr拉塔托斯克
加了手鼓、念白(我喜歡打手鼓的這個金色短髮女聲)他好俏麗!我喜歡他們的斷音乾乾淨淨的。有堆疊,很有亮度展開的感覺,明亮度有出來。有點小品的曲子,很適合他們。口白有一段有一點雜亂,跟印尼團比起來團員的舞台戲劇性比較弱一點。
下半場
1.Norwegian folktune/Arr. Idunn Vindspoll: Sulla meg litt搖籃曲
有一種抽絲的感覺把聲音拉出來,下半場覺得聲音好像又更暖,聲音發得更開,所以和聲明亮度更漂亮,低聲部有一種安心。
2.Swedish folktune/arr. Kim André Arnesen: I denna ljuva sommartid 在這甜蜜的夏日裡
從低聲部一路往高聲部堆疊的和聲,很舒服,一層一層的飽滿。solo清亮有一種風的流動,我喜歡這個旋律,感覺上下半場高音沒有這麼沙啞了。
3.Norwegian folktune/ Anders Hovden, arr. Chr Bährens: Ned i vester soli glader晚安曲
會覺得選曲的曲風很像,所以聽久了有點耳盲,沒有太特別或是讓人驚艷的驚喜感。和聲都有美,但音準有時候會小擔心。
4.Norw. folktune/Bernt Søylen, arr. Ragnar Rasmussen: Eg veit i himmerik ei borg我知道天堂裡有座城堡
Solo的聲音比較白,共鳴比較不夠,但合唱的小音符好流動,節奏處理得很好!
5.Jaakko Mäntyjärvi: El Hambo漢伯舞
聲音偏扁一點的白聲唱法(我果然比較不喜歡這樣的聲音)挪威團歌曲展現的戲劇性比印尼團弱一點。但並不會覺得這樣現得尷尬。反而有一種小家碧玉感。
6.Frode Fjellheim & Christophe Beck: Vuelie薩米人頌歌
A的聲音好整齊,很舒服的低音,S的高音有掛上去(但音準還是差了一點點)節奏旋律滿好的,A真的就是把低音放出來,不壓!很厲害!
7.H.Ibsen/Edv.Grieg/ Eva Holm Foosnæs: Solveig索爾薇格
呼喊的開頭,有一種在兩個山頭呼喊回聲。「呦呴」好亮,覺得真的可以傳遍山裡。顏色變化、音色變化很自然,和聲透明我喜歡。
安可Michael Barrett: Tshela Moya/ke nna yo Morena
有一種澳洲、紐西蘭大片草原的空曠感,搭配打鼓有一份原始的感覺(只是打鼓的女孩很努力,但,總覺得那一份野性或是說比較粗獷的感覺不太夠。)搭配上沙鈴簡簡單單的伴奏,律動十足。
聯演安可 Josu Elberdin: 油桐花
童聲搭配女聲,真的很合。歌詞算咬得很清楚深刻,轉調有點刻意,但轉得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