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回聽藝象女聲差不多是一年前,這回覺得各聲部的聲音比較上回又更進步。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上半場一開始會覺得整體聲音聽起來有一點沙沙(就像是西瓜粉粉沙沙,不是那種水潤清脆)會猜想是不是有人感冒,所以聲音聽起來悶悶沙沙。這回坐在小廳的單號位置,感覺上音場還不錯。
覺得台灣女聲合唱團敢選唱O Salutaris Hostia〈救贖主犧牲》Eriks Ešenvalds,基本上我覺得很勇敢,如果還唱得讓我覺得很北歐仙女,真的很厲害!
Ave Regina Coelorum(天后頌) Vytautas Miškinis
聲音有統一,比上一場音樂會的聲音整合更多,單一聲部有融合,各聲部之間還有協調的空間。
Sacrum《聖頌》Thomas Caplin整組曲子我都很喜歡!
Ave Maris Stella(海星頌)
和聲很好聽,我喜歡,有一種敲鐘的行進感覺。S長音有美有長,氣息也穩,有點空靈,下聲部和聲的透明感可以多一點。
Ave Maris Stella低音很好聽。
S的Ave高音會有一點點沒站穩,所以高音會有一點覺得音準有點掉,四聲部的音質可以再調整一下會更融合。
Benedictus(迎主頌》
中間聲部有把上下聲音融在一起,幾段會覺得聲部有點各自為陣,但聲音沒有不好。不和諧的和聲好好聽,是我的菜!
Kyrie《垂憐經)
很好聽,有紅眼睛,Kyrie eleison和聲有一種湖面平靜的遼闊,S有人會掉出來,個人的聲音可能要在調整一下,不然有點可惜。
Agnus Dei(羔羊經)
很喜歡這組作品(很好聽,再說一次)指揮指得很戲劇性,曲子張力十足配合指揮的手勢,很戲劇性!很舒服沒有過重覺得演太多。
O Sacrum Convivium(聖筵頌)
和聲顏色好漂亮!可惜結尾的Alleluia長音小掉。
Mary, Did You Know(馬利亞,妳可知道〉Roger Emerson
律動的速度很不錯,S有一點小白聲,A的聲音比較悶,小音符有做但有點不夠自在,小可惜。
O Salutaris Hostia〈救贖主犧牲》Eriks Ešenvalds
solo1聲音有乾淨,我有被他的高音驚艷到,高音有讓我想到我喜歡的北歐冷冷仙女音,solo2的聲音也配合得很好!相較來說solo2的聲音穩定度,跟合唱團的配合度更高。結尾的阿門有透明感,我喜歡,不錯!能把這首唱得這麼北歐仙女團,很棒!
上半場結束,覺得進步超多,喜歡!
下半場
Five Hebrew Love Songs《五首希伯來情歌》Eric Whitacre
Temuná、Kalá Kallá、Lárov、Éyze Shéleg!、Rakút
可能因為自己唱過這首,所以對於小提琴跟鋼琴有一點點不習慣,覺得鋼琴有點偏黏,小提琴則是獨奏感比較多一點,琴音也偏黏滿,就顯得比較濃重,覺得希伯來好像要更輕亮尖銳一點。合唱團開頭沒有整齊,以前唱的是混聲版本,聽著純女聲會覺得有點單薄,少了一點厚度跟豐富的感覺。希伯來圓月彎刀那種纏綿糾結感少了點(但這可能是因為純女聲編曲的關係)快慢速度的變化還不錯。
鬼湖之戀
團員站到舞台下,其實聲音效果還不錯!Solo女聲的高音沒有穩,音有點小不準(其實有點意外,因為上半場的Solo我覺得他唱得不錯)但鬼湖之戀沒有預期的好。聲音會扁掉,似乎這個音域比較不是這個Solo拿手的位置,所以聲音聽起來比較不自然。可惜。
走向比西里岸
很流行曲,有流暢感。只是歌詞咬字比較不清楚。
大埔調
開頭的和聲有點不齊,客語咬字不夠客,有點聽不懂客語歌詞。和聲有點怪怪的,琴的小音好聽。
八音
聽不懂歌詞,但有戲劇感,很有趣。
Sure On This Shining Night〈今夜星光璀璨》Morten Lauridsen
Shining有閃上去,高音滿美的,有透亮,只是我覺得舞台燈光的轉換沒有幫這首歌加到分。
安可曲,橄欖樹,編曲很有趣,節奏也不錯,我還滿喜歡這個版本的!